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回望历史,中华民族从濒临危亡走向伟大复兴,一路筚路蓝缕、充满艰辛,也一路豪情满怀、凯歌高奏。近期,我院组织开展“我与祖国共成长”图文故事征集活动,同学们书写了一段段饱含温度的“家国记忆”。这些作品以光影为笔,将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嵌入时代经纬,让个体叙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以“观察者”与“讲述者”的身份,从家乡变迁、家族传承、时代印记三个维度,感悟国家发展的磅礴力量。回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等历史现场,我们听见个体命运与时代脉搏的铿锵和鸣;透过新老照片的对比,我们看见乡村土路变坦途、旧屋换新颜;触摸老物件的斑驳纹理,我们读懂勋章里的家风传承、家书里的价值坚守......这些作品不仅是青春视角的微镜头,更是家国情怀的具象化,我们真切感受到,“强国复兴有我”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镌刻在青年大学生心坎里的行动自觉。
今天起,我们陆续刊发征集的优秀作品,一同在光影流转中走进这场青春与家国的深情对话。
我与家门口的纪念馆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252班
陈思翰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一座金陵城,半部近代史”,指向的都是同一座城市——南京。我是一个生在南京、长在南京、地地道道的南京小杆子(南京方言,年轻人的意思)。
我的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附近,小时候,我的家人带我参观过纪念馆,里面一幕幕惨烈的场景,至今仍深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从参观以后,我便知道了何为“惨绝人寰”,我们为什么要铭记历史,为什么要建设强大祖国。
小时候,去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并没有现在这样如此多人,无需预约,外面也没有被铁栅栏围起来,这一切的改变还要从2014年说起。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我作为南京市的一名少先队员,有幸参加公祭仪式,见证这一庄重的历史时刻。
2014的下半年,我的小学接到上级通知,我所在的年级受邀参加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公祭仪式当天,坐在大巴车上行驶过封锁的路段,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下了车,老师们让我们系好红领巾,一人发了一朵白花戴在胸前。一步步走进现场,同学们心情逐渐沉重。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我认真聆听,脑海中不断闪现纪念馆内的一幕幕场景,那是充满血与泪的地方,那是饱受屈辱和苦难的历史。我沉思了许久,等缓过神,已经进入到为遇难同胞献花的环节,一朵朵白菊轻放在了石台上,所有人都深深鞠躬敬礼。对当时的我来说,参加如此隆重且悲壮的公祭仪式,成为了我心中永恒的印记,那种场景、那种氛围、那种情感,我至今仍清晰记得,一辈子都记得。
自那以后,每年的12月13日,我家门口的路都会被管制起来,市民们没有任何抱怨,都十分支持,大家都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后来,由于学业关系,我初中去了长江对岸的学校上学,每周坐地铁回家。从初一开始,我逐渐发现家附近的地铁站人流量在慢慢增加,来的人越来越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被列为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我亲眼目睹,家门口的纪念馆逐渐被大家熟知,到如今家喻户晓。正是这种纪念馆内的教育,让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得以昭告天下,也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警钟,长鸣于每个中国人心中。
如今,我已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从南京来到苏州,在美丽的大学校园里静心学习时,我依然时常会想起家门口的纪念馆,想起参加公祭仪式的场景。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有希望。这激励我奋发学习,吾辈自强,报效国家,守护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和平年代。